50%青少年精神障礙問題來自家庭 僅供參考
|
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率目前已達45%左右,表現為以學習障礙、情緒障礙、行為障礙等為主的不良心理狀況,嚴重影響著他們身心健康發展。青少年心理諮詢往往結合生理、心理、社會三大因素來分析,主要以激發學習興趣、消除厭學翹課和學習障礙、協調同學關係和親子關係、中高考心理減壓、學生職業規劃、青春期性心理教育、不良品行糾正與健全等為主。
青少年心理問題成因
最大的因素來自家庭。
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多來自家庭關係不和、親子關係緊張及家庭教育失當的家庭,生活在這種家庭中的孩子心理相對較敏感,承受能力較差。讓他們感到心理壓力的生活事件,排在前五位的是:家庭經濟困難、家庭成員死亡、家庭成員患急重病、父母關係緊張和鄰里關係不好。
其次是學習。
圍繞著學習產生的問題占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,一是恐懼,二是厭學。目前雖然都在談減負,但學生的課業任務仍舊繁重,競爭依然激烈,父母的期望值始終過高,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。對中小學生來說,學習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今後的升學和前途,激烈的競爭給他們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壓力。而盲目追求升學率,使得他們的心理素質包括競爭力、情緒、情感、性格、自我意識、人格傾向、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等等方面,往往處於一種自發形成和盲目發展的危險狀態。
第三是社交。
青少年對友誼的珍視和渴求,以及情感豐富的心理特點,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特別注重感情的交流。社交方面讓他們感到心理壓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幾位的有:被人誤會、受人議論、當眾丟面子與好友發生糾紛等。
第四是社會環境。
伴隨改革開放成長的當代青少年,還面對成人社會為他們設定的價值取向:學習不好→考不上大學→找不到好工作→賺不到大錢→無法享受生活→枉為人生。另外,急功近利的社會急躁情緒的感染,影視作品追求享樂、崇尚暴力的不當宣傳等社會風氣更是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發展。
第五是學校、社會心理諮詢工作欠缺。
心理課程的教育在一個人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發展趨於成熟,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。由於學校師資缺乏,一些學校沒有專門從事心理諮詢的教師,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被混同於一般的品行問題施以不科學的教導。加之社會心理諮詢的不健全,社會支持度不夠,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後不知道該向哪裡傾訴。
本站文章部分收集來源網路、作者及網友推薦、收集、整理而來,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權,請及時聯繫我們,我們將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更正。 |
2012-02-19 |
 |